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25节 (第1/2页)
??虽然弃城流亡有些丢脸,但的确是最安全的法子。 ??“只怕下国俾师抵挡不住……届时反而……” ??但沈平鸿却坚定表示 ??“如今东撤,只怕正中敌军下怀!” ??“此话怎讲?” ??尧勒瓦斯哑然 ??沈平鸿分析道 ??“准噶尔这些年和汗国摩擦不断,难道不知道若叶尔羌有危,大明必会兴师救援吗?” ??“难道不知汗王有可能会东迁避难吗?” ??“一定知道!外臣斗胆猜测,此时土鲁番,怕是已经被蒙古骑兵隔绝了!” ??土鲁番大概在沙州一带,正好卡在叶尔羌和陕甘中间,是两边交通要道 ??一旦为敌所控,则两国交通断绝,明廷王师不得西进,叶尔羌残部不得东逃。 ??尧勒瓦斯闻言面色大白 ??“那……沈先生你派出去的信使岂不是……” ??“汗王放心,信使另有他路,必能抵达陕甘!” ??沈平鸿连忙安慰道 ??锦衣卫从七年前就伴随着沈平鸿等人的出使进入叶尔羌,并经营河西走廊到西域这一片,还不至于连个消息都传不了。 ??尧勒瓦斯最后一点想法断绝,司马依已经投了准噶尔,无论如何,他这个弟弟为了高枕无忧,就算自己投降,也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和自己的子女的。 ??所以他除了坚守以外,也别无他法 ??只得咬牙 ??“也罢!让赛斯德、卡硕他们把人马都撤入城内,坚壁清野!” ??第77章 平西策(上) ??夜幕降临 ??甘肃经略使司,肃州,嘉峪关 ??关城之上 ??一队队披甲执锐的明军将士来回巡逻 ??这里是目前大明实际统治区域的最西端 ??再往西边,就是西域了 ??大明自建国以来,虽然对西域没有实控过,但比较幸运的是,对于河西走廊的掌控,还是十分扎实的。 ??后世的甘肃省,便是明代陕西行都司,甘州和肃州的合称。 ??光烈中兴以后,废除了地方上名存实亡的都司,而九边边军,此时也基本在一系列战争和事件中消耗殆尽。 ??朱由榔重建了北方的边防系统,为了取代已经崩溃的九边都司,设立了安北都督府,和两个经略司。 ??即山海关这面的辽宁经略使司(后改称东北经略使司),以及嘉峪关这边的甘肃经略使司。 ??经略使不同于巡抚或者都督,在朱由榔新的政治规则中,巡抚是无法干预到地方军务的,而都督府又只局限于汉夷杂处的边疆地带,且以军务为主。 ??唯有经略使,算是真正军政一肩挑,可以算是方面大臣。 ??故而两镇经略使,大多要文武兼备 ??之前辽宁经略使为王夫之,便有这个考虑在 ??而甘肃经略使权责更重,因为是以陕西巡抚兼任,可以说总理陕甘西北军政。 ??而其人选,却是朱由榔亲自点将的原光复后军都督长史,张煌言 ??甘肃经略司下辖六营边军,边军编制略比御前军小,拢共一万六千人。 ??但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,毕竟边军都属于吃皇粮的募军 ??不过张煌言由于身兼两职,具体事务自然要分予下面人管 ??此时甘肃经略司实际主事的,是经略司都监,岳镇邦。 ??说起来,这位岳飞传人也的确是运气好,北伐之际,徐州战役,围攻磐石山,为张名振、张煌言给简拔而出。 ??事后也就跟着张煌言一路升迁,此时已经从当初正七品的参佐,混到了正四品的经略司都监,负责甘肃军务。 ??岳镇邦本就是陕甘人氏,熟悉西北地理,倒是干得相当不错 ??可就在半年前,西北方面的局势开始逐渐紧张起来 ??漠北诸部和漠南摩擦不断,安北都督府这大半年可谓高负荷运转,张名振先后多次督点漠南诸部,抵抗来自北面的兼并战争。 ??这种冲突,在草原上,每年每日都在发生,只是这两年额外多而已。 ??“吁!” ??数声战马嘶鸣,从远方传来 ??在夕阳落下的西北远山,奔袭靠近 ??关城上的将士远远便发现了这一幕,立马警觉起来 ??在守城军官的急促哨声中,一支支装好弹药的铳口,对准来敌方向。 ??但还没等城门上的军官做出决策时,城外快骑已然逼近嘉峪关,已经能够看清楚背上显眼的三角旗帜。 ??“这是……” ??军官一下子犹疑不定,但身后的将佐却已然肃穆言道 ??“理藩院的人,叶尔羌那边出事了。” ??叶尔羌情势紧张,从来也不是什么秘密,两年前就开始逐渐升级了,就在嘉峪关门口的土鲁番向来都是漠北和西域关系的晴雨表,这两年动